三用台式紫外分析仪(通常是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,UV-Vis分光光度计)的标准操作规程(SOP)包括了从设备开机、校准到实际测量的各个环节,确保每次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以下是一般三用台式紫外分析仪的标准操作规程,具体操作可能因仪器型号、厂家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一、仪器准备与检查
检查设备
检查紫外分析仪的电源是否正常。
确保光源(如氙灯、氙灯或钨灯)完好无损。
检查光学系统是否清洁、镜头是否干净。
确保样品池、比色皿干净无污染。
电源开关
打开电源开关,启动仪器。部分仪器需要预热,等待仪器自检和稳定。
选择分析模式
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式(如紫外扫描、可见扫描、定量分析等)。
设置合适的波长范围(如200nm至800nm,具体取决于待测物质的吸收特征)。
二、样品准备
样品制备
按照实验需求,准备待测样品。如果是溶液,需确保溶液无气泡且均匀。
配制标准溶液或比色标准品,确保其浓度符合测量范围。
比色皿的使用
选择适合的比色皿(如1cm光程的玻璃或石英比色皿),清洁比色皿并确保没有污渍、划痕或裂缝。
清洁比色皿时使用无纤维的清洁布,或用适当的溶剂(如蒸馏水、乙醇等)清洗,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光透过率的清洁剂。
空白样品设置
使用溶剂(如蒸馏水或溶液)作为空白样品,放入比色皿,并确保其不受污染。
空白样品的测量结果用于校准仪器,去除溶剂背景的影响。
三、仪器校准与调试
波长校准
根据仪器说明书进行波长校准。一般通过使用标准物质(如苯甲酸、氯化钠等)进行波长准确性校准,确认仪器的波长准确性。
调整波长至实验要求,通常采用标准物质的吸收峰进行调校。
吸光度零点校准
使用空白溶液或溶剂调整仪器的零点,确保在没有样品的情况下,仪器显示为0吸光度。
仪器预热
开启仪器后,需要预热一定时间(一般为10-15分钟)直到仪器稳定。
四、测量过程
样品测量
将样品溶液(或标准溶液)装入清洁的比色皿中,并确保比色皿放置正确、无气泡。
将比色皿置于样品室内,调整光束路径,确保样品对准光束。
设置测量参数
设置合适的波长范围、扫描速度、积分时间等,具体取决于实验需求。
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(如单次扫描、连续扫描等)。
数据记录
开始测量后,仪器会自动记录吸光度或透过率,并生成相应的吸收光谱图。
根据需要保存实验数据和光谱图。
样品数据分析
在仪器显示屏或计算机软件中查看测量结果。对于定量分析,依据比尔定律(A=εcl)进行浓度计算。
对于多波长扫描的样品,可以识别特征吸收峰,并进行数据处理或峰值比对。
五、清洁与关机
仪器清洁
每次实验结束后,使用适当的清洁方法清洗比色皿和样品池。
用无尘布擦拭仪器外壳、显示屏等,确保设备清洁。
关机
完成分析后,先关闭测量软件,再关掉仪器电源。对于有预热时间的仪器,可能需要稍作延迟后关闭。
断开电源,确保仪器处于待机或关闭状态。
六、常见注意事项
样品浓度控制
样品浓度不宜过高,否则会导致光路吸收过多光,影响测量结果。通常在0.1到1.0的吸光度范围内效果佳。
避免污染
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样品与容器、比色皿、光学元件的接触污染。
定期检查比色皿,发现有划痕或损坏时,及时更换。
温度与湿度
确保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适宜,不好的条件可能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及测量结果的精度。
七、数据处理与报告
数据分析
根据测量结果生成数据报告,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。
对于定量分析,可以使用标准曲线法进行浓度计算,或通过比尔定律计算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关系。
报告保存
保存数据文件并进行备份,确保实验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。
总结
三用台式紫外分析仪的标准操作规程涉及仪器的检查、样品准备、校准、测量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。操作人员需按照规范进行每一步骤,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仪器的稳定性。在实际使用中,还需根据具体仪器型号和实验要求灵活调整相关参数和操作细节。